齐齐哈尔市建华区人民政府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
来源:区政府办 时间:2017-08-07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国发〔2015〕62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意见》(黑政发〔2015〕39号)和《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齐政规〔2016〕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发〔2015〕62号、黑政发〔2015〕39号和齐政规〔2016〕5号文件确定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我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坚持权责法定、信用约束、协同监管、社会共治的原则,实行宽进严管,转变市场监管理念,创新市场监管方式,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权责明确、透明高效的监管机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优化我区经济发展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重点任务与责任单位
(一)贯彻执行国务院明确的“先照后证”改革相关审批项目的监管职责和全省统一的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目录
1.严格执行国务院公布的“先照后证”改革相关审批项目目录。全面落实国发〔2015〕62号文件所附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监管部门和监管职责的“先照后证”改革相关审批项目》确定的工商登记“先照后证”相关审批的监管事项的责任部门与监管职责。(建华工商分局牵头,区编办配合,区直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2.严格执行我省制定的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目录。在工商登记和市场监管工作中全面执行我省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目录。清理我区规范性文件,确需保留的予以保留、公布并实施动态管理。省、市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目录进行更新时,及时向社会公布,方便企业、群众办事和监督。(建华工商分局牵头,区编办、区政府法制办配合,区直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3.落实市场监管职责。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执行全省统一的“先照后证”改革相关审批事项目录,对照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定具体的部门职责分工方案,将审批和监管职责落实到位。各部门要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切实履行市场监管职责。法律法规明确市场监管部门和监管职责的,严格依法执行。法律法规没有规定市场监管部门和监管职责或规定不明确的,工商部门、审批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分工履行好市场监管职责,及时发现和查处问题。审批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在发现违法行为后,属于本部门监管职责的,应及时组织力量查处;如属于其他部门监管职责的,应及时告知相关部门。没有专门执法力量或执法力量不足的,应充分发挥工商部门市场监管骨干作用,审批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可依法商请工商部门共同予以查处。(区直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支持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积极向全省统一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归集登记与监管信息
1.全力支持我省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紧跟省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的步伐,及时实现区各部门信息系统与省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的对接,建立完善相应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机制,实现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在省、市、区间及各部门间的共享交换。2016年底前,初步实现省、市、区工商部门、审批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及其他部门同级之间的信息实时传递和无障碍交换,实现“信用齐齐哈尔”网站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信用中国”网站“信用龙江”网站的对接和信息共享。(建华工商分局牵头,区直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2.加快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采集与统一归集。工商部门认真履行公示市场主体信息的法定职责,督促市场主体履行信息公示义务。各审批部门、监管部门要将本部门对市场主体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上传到“黑龙江省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统一归集到相应的市场主体名下。整合市场主体的注册登记、备案、年度报告、动产抵押、股权出质登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纳税、劳动用工及社会保险、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基本情况等基本信息,以及危害公共安全、危害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逃废银行债务、税收违法等失信信息,并采集、整理在市场交易和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互联网信用信息,促进形成全面覆盖经济社会各领域、各环节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华工商分局牵头,区直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协同监管联合惩戒市场监管新机制
1.实施“双告知”,推动信用信息协同监管。充分利用“黑龙江省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的支撑作用,实行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全面共享和有效利用,为建立健全信用监管联动机制打好基础。一是工商部门实行“双告知”。工商部门在办理登记注册时,要根据我省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目录和我省公布的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目录,告知申请人需要申请审批的经营项目和审批部门,并由申请人书面承诺在取得后置审批前不擅自从事相关经营活动。在办理登记注册后,工商部门要通过“黑龙江省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对经营项目的审批部门明确的,将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信息及时告知同级相关审批部门实施监管;对经营项目的审批部门不明确或不涉及审批的,将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信息及时在该平台上发布,相关审批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应及时查询,根据职责做好后续监管工作。二是各部门要及时反馈审批和监管信息。各审批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要将审批决定或不予审批的决定信息和对市场主体实施行政检查、行政处罚结果反馈至“黑龙江省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记于相应企业名下。通过构建双向告知机制、数据比对机制,把握监管风险点,将证照衔接、监管联动、执法协作等方面的制度措施有机贯通,支撑事中事后监管。三是要建立健全与区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合作机制,形成有效工作合力。(建华工商分局牵头,区直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2.实施“双公示”,推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统一公示。严格执行《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654号),并结合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51号)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公示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黑政办综〔2016〕8号)关于做好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息公示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在公示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年度报告、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等基本信息基础上,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和“黑龙江省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的统一归集、统一共享作用,推进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双公示”。通过“黑龙江省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与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信用中国”网站的连接互通,推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在“全国一张网”公示。(建华工商分局牵头,区直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3.实施“双随机”抽查,改革日常监管方式。大力推广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抽查机制,创新监管方式。一是制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对抽查流程、相关的法律依据、需要提交的证据材料、岗位的权责范围以及奖惩措施做出具体的规定。二是建立市场主体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通过摇号等非指定方式公开选择市场主体和选择执法检查人员,隔离被检查对象与检查人员,克服人为因素干扰,并对两类名录库及时更新,动态调整,保证随机抽查达到预期的效果。三是合理确定随机抽查的比例、频次和抽查对象样本,避免重复检查和过度执法。四是推进随机抽查与社会信用体系相衔接,以企业的信用信息记录作为是否抽查和抽查频率的依据,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查及处理结果,并根据抽查的结果调整企业信用记录,使随机抽查成为对市场主体的重要信用约束。(建华工商分局牵头,区直各有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4.开展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核查应用。各部门和具有行使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对市场主体实施行政许可准予、变更、延续、年审、年检以及融资、投资、政府采购、招投标、安排或者拨付有关财政补贴资金、评先评优、政府奖励、土地供应、进出口、出入境、资质审核等各类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应通过“黑龙江省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的门户网站“信用黑龙江”(或其子网站“信用齐齐哈尔”)和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市场主体的信用信息,作为监管的重要参考依据。(建华工商分局牵头,区直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5.开展失信联合惩戒和守信联合激励。实行失信联合惩戒,对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企业名单或有其他不良信用记录的市场主体,在投资融资、政府采购、取得政府供应土地、财政资金扶持、招标投标、新增项目审批、安全许可、生产经营许可、从业任职资格、资质审核、进出口、出入境、注册新公司等方面予以限制。落实《黑龙江省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事项目录》,并跟踪目录变更动态管理,及时对相关部门职责进行调整,依法对失信市场主体开展联合惩戒,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联合惩戒机制。开展守信联合激励,推动将申请人良好的信用状况作为各级政府采购、招投标、财政资金安排、工程建设、国有资产转让、公共资源交易、评先评优等方面的重要考量因素。推广“红名单”制度,继续组织开展创建诚信示范企业、“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活动,对守信主体实行表彰奖励、优先扶持等激励措施,通过守信激励措施的正面引导,规范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建华工商分局牵头,区直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6.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执法。正确处理信用监管和依法监管的关系,防范和化解市场监管风险因素。既要实施市场主体的信用信息公示和失信限制等信用约束,更要依法查处、取缔破坏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工商部门、审批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要强化对市场主体及有关人员的事中监管,通过信息公示、抽查、抽检等方式,综合运用回访、提醒、约谈、告诫等手段,及时掌握市场主体状态,及时化解市场监管风险因素。强化事后监管,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市场主体依法处置。(建华工商分局牵头,区直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7.加强监管风险监测研判。依托信用信息公示和共享交换平台,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搜集、整理和应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探索实行“互联网+监管”模式,实施网络情报信息监测,加强监管风险监测研判,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纠正。(建华工商分局牵头,区直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8.切实履行属地监管责任。工商部门、审批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要严格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对住所和经营场所位于本辖区的市场主体,依法履行对市场主体是否遵守登记、审批、许可事项的监管职责和属于本部门的其他监管职责。(建华工商分局牵头,区直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9.推动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结合市场监管领域大部门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提高综合执法效能;减少执法层级,规范区执法机构设置。(区编办牵头,区直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10.建立健全协同配合联动执法机制。开展联合执法,发挥各部门优势,加大整治力度,对同一市场主体的多个检查事项通过联合抽查一次完成,提高执法效能,避免交叉重复或留空白死角。建立部门间协同监管联合执法的工作流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作和案件移送、通报制度。各部门在依法履职过程中,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管辖的违法线索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监管部门;部门间因管辖发生争议的,应加强沟通协调,无法商定的,由案件、线索发现部门报请本级政府指定管辖;发现市场主体有其他违法行为,涉及其他部门管辖的,发现违法行为的部门应当书面告知所涉及的相关部门,相关部门接到通报后应及时组织查处或共同查处;对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充分发挥综合执法机构信用综合监管作用,要充分发挥执法力量整合优势,整合内部执法信息,通过“黑龙江省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和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信用中国”网站公示市场主体登记注册、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实现综合监管和联合惩戒。(区编办牵头,区政府法制办等区直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促进全省形成统一的市场监管社会共治新格局
1.引导市场主体自治。区直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促使市场主体强化信用建设主体责任,在安全生产、质量管理、营销宣传、售后服务、信息公示等各方面切实履行法定义务,引导市场主体充分认识信用状况对自身发展的关键作用,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提高诚信自律水平。鼓励支持市场主体通过互联网为交易当事人提供公平、公正的信用评价服务,客观、公正地记录、公开交易评价和消费评价信息。(区直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2.推进行业自律。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为行业协会参与事中事后监管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对促进行业规范发展的重要作用,将行业协会的意见建议作为制定政策的重要参考。建立政府与行业协会间的信用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在事中事后监管各个环节建立行业协会的参与机制,引导和发挥行业协会在权益保护、资质认定、纠纷处理、失信惩戒等方面的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行业信用评价工作,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档案,完善行业信用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行业协会开展信用评价、咨询服务、法律培训、监管效果评估,推进监
管执法和行业自律的良性互动。(区民政局牵头,区直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3.加强社会监督。整合和优化各职能部门的投诉举报平台,建立统一、便民、高效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畅通社会公众投诉渠道,宣传调动公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形成广泛的社会监督。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利用新媒体等手段及时收集社会反映的问题。推动市场社会化监管,支持向社会力量购买必要的第三方专业服务。积极培育、发展社会信用评价机构,鼓励和支持信用服务机构提供信用征集、信用调查、信用评级、信用管理咨询等信用产品。支持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等专业中介机构和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司法鉴定机构等法律服务机构依法开展信用中介服务和信用法律服务。支持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仲裁机构开展调解、仲裁等非诉讼纠纷处置,加强司法救济,畅通市场主体间民事纠纷的司法解决渠道。建立健全行政执法部门与司法部门的衔接机制,防止有案不移、以罚代刑,充分发挥刑事司法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威慑作用。(区直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落实方法与实施步骤
(一)领会精神,制定方案
区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国发〔2015〕62号、黑政发〔2015〕39号和齐政规〔2016〕5号等相关文件和政策,领会精神实质。仔细研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监管部门和监管职责的“先照后证”改革相关审批项目》《黑龙江省工商登记后置审批目录》和《黑龙江省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事项目录》与各部门、各单位相关的事项和内容,结合部门或单位职责理清本单位在工商登记“先照后证”后对相关审批事项的监管职责和对市场主体失信惩戒的相关工作内容。在此基础上,各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出本单位落实措施或工作方案。(2017年1月15日前完成)
(二)分解任务,落实责任
工商部门负责制定市场主体取得工商登记后对有关后置审批进行“双告知”的具体工作任务、方法流程、岗位职责与制度规范;各后置审批相关部门负责制定本部门“认领”相关市场主体登记信息与实施监管的具体工作任务、方法流程、岗位职责与制度规范;各部门和各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本单位的“双公示”“双随机抽查”和对失信市场主体实施惩戒的具体工作任务、方法流程、岗位职责与制度规范。在明确各自任务和职责分工的基础上,各部门和各单位根据本部门和本单位的方案或落实措施将工作任务进一步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岗位和责任人。(2017年1月31日前完成)
(三)对接系统,共享信息
实现区直各部门信息系统与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的对接,实现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在省、市、区间及各部门间的共享交换。各部门和单位制定出本单位在省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传递、获取、调整、共享相关信息的数据标准、工作流程、岗位职责与制度规范,并按要求和标准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岗位和责任人,及时上传和认领相关信息。(2017年4月31日前完成)
(四)信息驱动,联合监管
各部门和单位根据省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归集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和本单位信息系统的信息,按国发〔2015〕62号文件、黑政发〔2015〕39号和齐政规〔2016〕5号等相关文件要求依法对相应市场主体实施相应的监管或惩戒措施。区政府根据对省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归集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进行的大数据分析,适时发起对相关行业或特定市场主体的专项整顿或联合检查,实现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综合监管,进一步建立起联合监管机制。(2017年4月31日后试行)
(五)总结经验,改进完善
各部门和各单位总结落实“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经验,改进和完善本单位的工作方法、流程、规范和机制。(2017年7月30日前完成)
四、保障措施与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政府统筹推进“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改革工作,各部门按照分工各负其责,加强组织、督促和检查,确保事中事后监管职责和监管措施落实到位。区直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监督保障,切实把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抓出实效。
(二)严格落实责任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主抓、社会参与、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强化组织保障、机制保障、经费保障。区政府负责全区相关改革的统筹推进,各部门努力建立本部门依法、有效、规范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防止出现监管缺位。要加大执行力度,切实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确保改革措施有序推进、落实到位。审批权限下放到区直各相关部门要切实落实好、承接好下放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属地责任。
(三)注重宣传引导
利用各种媒体做好事中事后监管政策的宣传、解读工作,把握正确导向,重视社会效果,及时解答和回应社会关注热点,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政府各部门以及监管执法人员转变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促进市场主体适应新的监管模式,促进全社会理解和支持政府监管方式改革。
(四)强化督促检查
工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对本实施意见落实工作的统筹协调、跟踪了解、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平稳有序开展。审计部门要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加大对落实改革措施、执行许可项目、履行监管职责等方面的审计力度。
(五)加强信息反馈
实行“先照后证”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涉及部门多、范围广、情况复杂,是一项系统工程,区直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强化问责,及时向区政府报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