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华区的经济发展很早,清朝初期主要有达斡尔族和蒙古族人饲养牛马、狩猎、捕鱼。一般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但很快进行了农业、畜牧业生产,粮油加工和银业等手工业生产的时代。随即商贾云集,“入城南门,抵木城里许,商贾夹衢而居,市声颇嘈嘈”。清道光元年(1821年)的“楚勒罕”交易会颇具影响,千里之外商家以船而至,进行交易。民国时期的瑞庆和、洪昌盛等百货商场全省闻名遐迩。同时,农业也有了长足发展,西菜园子(今浏园企业总公司)、北菜园子(今星光村)、王家菜园子(今黎明村)的蔬菜不仅满足城市居民生活所需,而且源源不断地流向周边地区。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经济恢复时期、“一五”(即第一个五年计划, 此后顺次简称,如“二五”即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二五”时期、整顿时期,以及“三五”至“八五”各时期,建华区域经济建设很快摆脱了旧社会的贫瘠与落后,农业、工业和商服业齐头并进,均形成了规模生产与科学销售。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政策影响下,区域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1996年以后,区委、区政府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各族人民群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全党抓企业,全民搞招商,全社会保稳定”的工作方针,按照“民营立区、工业先行”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扣时代脉搏,立足发展实际,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区域经济出现了空前良好的发展态势。201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0亿元,是2006年的3.7倍,年均增长30.4%;
第一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顺应时代要求,特色、绿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到2002年建设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10 810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35.6%。创立了“翠健牌”等多种无公害蔬菜品牌。曙光科技示范园等4大园区和早甘蓝基地等6大基地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协会、各种中介组织及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渐健全与完善,带动了“一村一品”特色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68.6%;而畜产品总量为10 449吨。是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4 23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0 660万元,比1997年增长115.5%。继而精品种植业水平进一步提升,无公害农产品种植达到5.2万亩,设施农业和订单农业扩至1.3万亩,畜牧业和劳务经济收入成为农民增收主渠道。2011年,全区农业总产值实现1.75亿元,同比增长7%,是2006年的1.5倍。
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良好机遇,加快发展区域工业经济,推进第二产业发展进程。重点实行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以壮大工业实力。1998年以后,实施技术改造72项,开发新产品87项,创办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7户。“两农一建”(农副产品深加工、农业机械、建筑材料)主导产业不断增强市场竞争优势,信息、食品、生物、环保、精细化工和新型材料等6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200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23 470万元。工业经济产值实现59 260万元,比1997年增长45.1%。利润实现2 927万元,比1997年增长57.8%。税金实现2 933万元,比1997年增长98.3%。2005年,区属工业企业有木材加工厂、水泥制品厂等368户,包括建材、食品、机械加工等12大类产品,实现产值99 480万元,新产品向高科技倾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0%。是年,第二产业结构有所调整,由2000年在整个经济结构中比重占34.5%调整为33.4%,下降1.1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大项目产业集聚效应明显,配套企业和项目不断入驻,工业集群化势头迅猛。2011年,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户, 实现增加值近20亿元、利税10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18倍和40倍。
第三产业发展得到优先待遇。1996~2005年,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不断扩大,相继建成了西部城乡贸易中心、齐齐哈尔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齐齐哈尔旧物市场等8大类市场,境内成为了全市北部乃至全省北部钢材、农副产品流通的最大市场。同时,商贸业发展迅速,“中华餐饮一条街”、“江畔渔村一条街”、“自行车销售一条街”相继形成。仅卜奎大街从解放门到龙沙路段,路两边的大小商家就有145户,而且经营项目繁多,深受顾客欢迎。新兴的社区服务发展迅速,理发、食杂、家政、物业方兴未艾。另外,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优势,不断开发旅游新产品,并且逐步完善了配套服务设施,收益日益增加。 “十一五”期间做强三产,现代服务业呈现规模化。城乡结合部物流业加快升级,恒腾储运开工建设,粮油、建材、钢材等15个专业大市场不断壮大。中心城区餐饮服务业形成品牌,“卖场商业圈”、“校园商业圈”初具规模。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5:34:61调整为2011年的1:4
招商引资是经济建设中的重头戏,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1996年以后,“十五”期间,全区引进内联项目236项,到位内资53 500万元,年均增长47.8%。特别是2001年以后,招商引资有了新的扩展,把触角延伸到了海外,引进外资2项,到位资金80.8万美元,实现了引进外资零的突破。到2002年,引进到位资金突破了2个亿,被市政府命名为招商引资标兵区。并且逐渐把 “蛋糕”做大,将眼光盯在大项目上,超200万元的项目就有36项。其中,北京银通公司投资1.2亿元,新建星光农贸市场暨南美花园;光辉食品公司(马来西亚独资企业)、龙岩食品有限公司(韩国独资企业)、香远装饰材料有限公司、红光包装制品有限公司等一批“三高”项目和规模企业相继落户建华区,有效地培养了骨干财源,进一步壮大了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经过多方面及长时间的努力,成功地与大连市金州区、汕头市金园区缔结为友好区,扩大了建华区对外交流合作的领域。到2005年,建华区已与韩国、马来西亚、日本、美国、香港等10个国家和地区,与广东、四川、辽宁等20个省市建立了友好贸易关系。可以说,建华区的经济建设已经步入了国际部分领域及国内南联北开的市场经济大循环的轨道,为区域经济壮大发展和步入快车道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十一五”伊始,积极破解土地、规划、资金等瓶颈问题,成功引进了中国一拖、腾翔铸锻造、蒙牛液态奶、齐一机等一批投资大、拉动力强的大项目。特别是2010年中国一拖(黑龙江)现代农业装备基地项目顺利落位,并于2011年实现第一台大马力拖拉机下线,成为我区加快工业化进程、建设装备工业强区的里程碑。
北苑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惠政策中辟建,为招商引资事业又一次提供了良机。为此,区委、区政府着力实施“三维五包”责任制,采取会、节招商、定向招商、项目招商,以及区级领导包扶等有效办法,致使招商引资工作蓬勃发展。借助省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有利机遇,华电集团热电联产项目很快在北苑经济技术开发区落户,总投资57亿元,成为全市最大的投资项目。建华区在第十个五年规划期间,引进内资282项,到位资金16.4亿元,引进外资3项,到位资金404万美元。且连续4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招商引资标兵单位。日前,北苑开发区列入全省财源建设示范区,规划面积拓展到32平方公里,路桥、供电、给排水等基础建设强力推进,开发区“七通一平”日趋完善,承载和招引项目的平台作用日益凸显。
财政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不断增加,一年胜似一年。2002年财政收入6 231万元,按可比口径,比1997年增长72.7%。保证了人员开支和各项公用支出。2005年,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比2000年增长80%。2011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53 398万元,是2006年的4.7倍,年均增长40.1%;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4 186万元,是2006年的5.7倍,年均增长57.6%;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69亿元,是2006年的6.5倍,年均增长45.5%。万元GDP能耗下降8%。